纳米磷酸铁锂标准修订,具体改动了这些

2024-04-19 | 新闻资讯 作者:小编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纳米磷酸铁锂,作为一种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其优异的安全性、长寿命和环境友好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自2017年《纳米磷酸铁锂》国家标准(GB/T 33822—2017)发布以来,该材料的生产技术、应用领域以及市场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确保标准的时效性和适应性,对现有标准的修订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纳米磷酸铁锂.png


国标委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广泛征求行业意见和充分考虑市场应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过程中,新标准重点关注了材料性能的提升、测试方法的科学性和标准的可操作性。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指标,如“磁性异物”和“压实密度”,以及对现有指标的优化,旨在推动纳米磷酸铁锂材料向更高品质和更广泛应用的方向发展。


在修订过程中,新标准不仅考虑了材料本身的性能指标,还兼顾了生产过程的环保性和经济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新标准将有助于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删除项目

技术要求中的“三价铁含量”、“高温放电性能”以及“低温放电性能”被删除的具体原因没有直接说明。但是,可以根据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要求的变化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1. 三价铁含量

“三价铁含量”的删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技术进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的合成和加工工艺可能已经能够更有效地控制三价铁的含量,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因此不再需要单独列出作为技术要求。

  -性能关联性:三价铁含量可能与其他性能参数(如化学成分、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更强,因此通过控制这些参数间接控制三价铁含量。

  -标准化考量:为了简化标准,去除一些可能引起混淆或不必要细节的技术要求,使标准更加简洁和易于操作。


2. 高温放电性能

“高温放电性能”的删除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性能指标整合:高温放电性能可能被整合到了其他综合性能指标中,如循环性能或高温循环性能,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材料在高温下的应用表现。

  -测试方法改进:可能开发了新的测试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因此不再单独列出高温放电性能。

  -应用需求变化:随着电池应用领域的扩展,可能对高温放电性能的要求有所调整,以适应更广泛的工作环境。


3. 低温放电性能

“低温放电性能”的删除可能与以下原因相关:

  -技术成熟度:随着材料技术的成熟,纳米磷酸铁锂在低温下的性能可能已普遍达到较高水平,因此不再作为单独的技术要求。

  -性能指标综合:与高温放电性能类似,低温放电性能可能也被整合到了其他综合性能指标中,以便进行更全面的性能评估。

  -市场需求:市场对低温性能的需求可能发生了变化,或者新的材料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低温应用的需求,因此对纳米磷酸铁锂的低温放电性能要求进行了调整。


虽然文件中没有明确指出删除这些技术要求的具体原因,但可以推测这些变化是为了适应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测试方法的改进以及标准本身的优化。通过删除某些具体的技术要求,可以使标准更加集中于关键的性能指标,同时简化测试流程,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二、技术指标及检测方法的修改项目 


在《纳米磷酸铁锂》国家标准的修订中,对多个技术指标及其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修改,以确保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对这些修改内容的详细说明:


 1. 化学成分分析

化学成分是确保纳米磷酸铁锂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次修订中,对铁(Fe)、磷(P)、锂(Li)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更新:

- 铁含量:由原来的电位滴定法修改为使用ICP(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测试方法,确保了更高精度和重复性。

- 磷含量:修改了测定方法,采用喹钼柠酮重量法,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 锂含量:通过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测定,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宽动态范围。


 2. 物理性能参数

物理性能参数对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

- 松装密度:由原来的不小于0.2 g/cm³修改为不小于0.3 g/cm³,反映了对材料填充性能的更高要求。

- 振实密度:从原来的不小于0.5 g/cm³提升至不小于0.7 g/cm³,显示了对材料压实性能的增强。

- 比表面积:由不大于30 m²/g修改为不大于20 m²/g,这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活性。


 3. 电阻率

电阻率是影响电池内阻和发热现象的关键指标:

- 体积电阻率:由原来的不大于40 Ω·cm修改为不大于80 Ω·cm,这一变化反映了对材料导电性能要求的提升。


 4. 金属离子溶出率

金属离子溶出率关系到电池的自放电性能和长期稳定性:

- 铁离子溶出率:由原来的不大于50 mg/kg修改为不大于150 mg/kg,这一修改可能基于对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5. 电池性能测试

电池性能测试是评估纳米磷酸铁锂应用性能的重要手段:

- 首次放电比容量:在0.1 C的放电率下,由原来的不小于160 mAh/g修改为不小于155 mAh/g,显示了对电池初始放电能力的实际要求。

- 库仑效率:在0.1 C的放电率下,由原来的不小于94%提升至不小于95%,反映了对电池充放电效率的更高追求。


 6. 循环性能

循环性能是衡量电池长期应用的关键指标:

- 循环性能:在25℃条件下,电池以1C进行充放电循环1000次后,放电比容量应不低于首次放电比容量的90%,这一要求确保了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通过上述修改,新标准更加注重材料的实际应用性能和长期稳定性,同时对测试方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更新,以适应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些详细的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的修订,为生产商和用户提供了更准确、更可靠的产品质量评估依据。


三、新增技术指标要求


1.新增技术要求:磁性异物


磁性异物在电池材料中的存在会对电池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在纳米磷酸铁锂的生产过程中,控制磁性异物的含量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能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性能。此外,磁性异物还可能引起电池内部的相互碰撞,造成损伤,并对电池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降低磁性异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新标准增加了对磁性异物的管控要求。具体来说,标准规定了磁性异物含量的限值,即所有检测批样品的磁性异物含量应满足不超过2 ppm的要求。通过严格的原料选择和生产过程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磁性异物的存在,从而确保电池的性能和安全。


在对磁性异物含量进行的试验验证中,所有检测批样品的磁性异物含量均满足不超过2 ppm的标准要求。具体的试验值范围从0.54 ppm到1.24 ppm不等,均远低于标准规定的限值。这一结果证明了新标准中磁性异物含量限值的设定是合理且符合实际生产情况的。


2.新增技术要求:压实密度


压实密度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高压实密度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容量,减少材料内部的空隙,使电子在材料中的移动更加顺畅。此外,高压实密度还可以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即在相同体积下存储更多的电能。良好的压实密度还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避免内部应力的积累。


新标准中增加了压实密度的技术指标及检测方法,规定所有检测批样品的压实密度应满足不低于2.0 g/cm³的要求。在实际的试验验证中,所有检测批样品的压实密度均达到了这一标准,试验值范围从2.127 g/cm³到2.472 g/cm³,这表明新标准中关于压实密度的技术指标是切实可行的。



新增的“磁性异物”和“压实密度”技术要求是为了提高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的综合性能,确保电池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严格控制,可以进一步提升纳米磷酸铁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表现,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这些新增要求的制定基于广泛的实验验证和行业经验,旨在推动纳米磷酸铁锂材料向更高品质和更广泛应用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GB/T 33822的修订不仅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而且充分考虑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指标和优化现有的技术要求,新标准将极大地促进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


新增加的“磁性异物”和“压实密度”技术要求,以及对其他关键性能指标的调整,不仅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为确保电池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更为严格的规范。这些变化将有助于引导生产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电池解决方案。


此外,新标准的实施将推动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规范市场行为,新标准将有助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新标准的推广也将促进国内外市场对中国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的认可,提升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影响力。


总之,新修订的《纳米磷酸铁锂》国家标准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当前的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也为未来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随着新标准的实施,中国的纳米磷酸铁锂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CUSTOMER

更多推荐